热热热!没有空调的古代怎么过? | |
热热热!没有空调的古代怎么过?
热热热!没有空调的古代怎么过? ![]() ![]() 太阳当空照 花儿对我笑 今天气温有多高 你说30℃少不了 现在的我们 外出可以喝冰饮 室内可以开空调 可当我们看古装剧时 也许会想到这个问题 👇 古人的夏天怎么熬? 其实,在有限的条件下 聪明的古人也创造出了
绿色清凉小妙招 没有冰箱怎么 没有冰箱怎么办? 早在先秦时期 人们便会在冬天挖冰块储存在地窖中 以备热夏使用 周代执掌冰权的叫“凌人” 专门掌管采冰、储冰和用冰 当时藏冰的冰室被称为“凌阴” 可以一直把冬冰储存到夏天 盛冰的铜器储物箱则称“冰鉴” 算是古代的冰箱
▲曾侯乙铜冰鉴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以前的冰堪比奢侈品 达官贵人才用得起 唐之后才大为改观 出现了“冰商”、“藏冰户” 宋代的冰政甚至和马政、盐政、茶政一起 并列为国家大事
▲中国历代都有官方建造冰窖避暑的传统,在北京北海陟山门附近,就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雪池冰窖。该冰窖建于明万历年间,明清两朝专供宫廷御用,为诸冰窖之冠,冰窖为半地下建筑,内部为特制窖砖垒砌而成,为隔热保温,墙体和拱顶与屋瓦间填有很厚的夯土。据估计,当年冰窖的储冰容量超过2000立方米。如今站在窖口,仍能感觉到森森的寒意。(摄影/尹亚飞,图自《中华遗产》2013年7月)
如果家里用不起冰的怎么办? 百姓家里都有井 冷的来源可以是水井,越深的井越好 制冷和保鲜都可以使用“井藏法” 一只沙甜的大西瓜,放进网兜 用一根长绳系上 抛入冰凉的井水中镇上半日,打捞上来 和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一样爽
谁说我们没有消暑美味? 夏日饮冰 并非是现代人才特有的消暑福利 从文献资料来看 《周礼》《诗经》记载了 我国古人冬季采冰、夏季用冰的传统
进入唐宋时期 民间饮食领域开始大量出现冰镇制品 宋代是个冷食大爆发的年代 人们把果汁、药茶、牛奶、冰块 混合在一起调制 诞生了各种口味的冰品
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 更是描述了当时开封街市 冷饮店遍地开花的场景: “皆用青布伞,当街列床凳
堆垛冰雪,卖冰雪荔枝膏・・・・・・” ▲卖冰饮的小贩 在冰的基础上 古代吃货们爆发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许多诗词大家们不惜为这些吃食赋诗撰说 什么“似腻还成爽,才凝又似飘” 什么“玉来盘底碎,雪到口边销”
文字中的哈喇子简直力透纸背 ▲影视剧中出现过的冰格子
别忽略这些绝妙好物! 枕一方瓷枕,睡一床竹席 置一张凉榻,抱一个竹夫人 足以消暑去燥,得一夜安眠
夏季可以给头部做适当的降温
所以古人制作了各种凉枕 ▲天津博物馆所藏宋代白瓷束腰方枕(图自《中华遗产》2016年8月)
汉代刘歆的《西京杂记》记载了 初代大型风扇“叶轮拨风” 制作原理是在巨轮上安装七片直径三米的扇叶 仆人摇动手柄带动巨轮 大风车吱呦呦地转 瞬间满屋清凉 清朝时期 雍正皇帝让内务府制造了下面这款风扇
可以说是天然环保的消暑利器 ▲铜胎珐琅机械风扇
还有一种用竹制成的避暑神器 ――竹夫人 其做法或用竹条编成长笼 或用中空的整段毛竹,周围开孔通风
放置于床笫之间,拥于怀中,无比清凉 ▲摄影/李叶飞(图自《中华遗产》2016年8月)
☀️☀️☀️ 与高温烈日“斗争”的我们 “趁热”学习一些防中暑小知识 安全度过高温天
突然走出空调房,并长时间待在高温的户外环境,可能会出现发热、胸闷、腹胀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等中暑症状。 从炎热的户外回到屋里,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,会出现怕冷、发热、腹痛吐泻、无汗、胸闷、舌苔白腻等症状,这也是一种中暑表现,中医称为“阴暑”。
补上这些防暑安全漏洞 保持室内通风:不通风、室内温度过低,容易导致“室内中暑”。因此,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,并适当使用电风扇扇子;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°C,以免出门时难以适应。喝水不可“牛饮”:天热口渴会让人不由得大口灌水喝,但这样会使水分在体内短时间积累,不利吸收,导致中暑。可少量多次补水,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(大于500毫升)。建议先喝一两杯水,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。 外出别长时间戴帽子:夏季戴帽子容易出汗,帽子下形成湿热的小环境,令头部湿度提高,引发中暑。建议不定时摘下帽子,及时擦干汗水,给头部通风散热。 出汗时别立即冲凉:剧烈运动后或大汗淋漓时,不少人会立即洗个凉水澡,或者直接躲进空调温度开得特别低的室内,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。正确做法是,先休息15~30分钟,等体温恢复、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时再洗澡。 雨后黄昏别着急出门:不要以为只有白天高温才会中暑,即便凉爽的黄昏时分,如果湿度高,同样存在中暑风险,尤其是刚下过一场雨后。此时,建议少在户外活动。
有空调有冷饮也别“只图一时爽” 出门做好防晒、科学防暑 过好每一个夏天☀️
【来源:三秦青年】 【实习编辑:查璐】 【编辑:张强】 【审核:李莹】
| |
上一篇 : 小龙虾头到底能不能“嗦”? | |
下一篇 : 第六届国家疾病诊断相关分组(DRG)论坛暨首届全国DIP大会在济南召开 |
《走遍中国》杂志社: 走遍中国网
地址: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甲1号环球财讯中心A座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.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京)
电话:010-62769709 :联系:手机:13295519194· QQ:958182037 闻名传媒公司
版权所有 Copyrights 《走遍中国》杂志社:2015 www.zbzgw.cn 走遍中国网 ,技术支持:合肥海风 备案号:皖ICP备2025079647号-1